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百科
心理知识
心理测量
趣味心理
   
 
心理实验例子

§心理暗示

1、消极的心理暗示对人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影响有多大?

国外有人以死刑犯作被试。告知被试以大量抽血的方式结束其生命,来测试人的生命能经受抽多少血。被试不能看到却能听到的抽出血液的嘀嗒声,结果到一定的时间被试真的结束了生命。其实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根本就没有给被试抽血。可见,是消极的心理暗示摧毁了人的生命。

2、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会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创造奇迹。

比如,有一个人到医院就诊,诉说身体如何难受,百药无效。医生检查发现此人患的是“疑病症”,是心病。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他的求治。医生对他说:你患的是一种综合征。正巧,目前刚试验成功一种特效药,专治你这种病症,注射一支,保证三天康复。打针三天后,求治者果然病愈出院了。其实。所谓“特效药”不过是极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

3、为什么心理暗示如此厉害?

哈佛大学的亨利·比彻博士的一项实验证实了这一点。实验以100个医学院学生为被试,分为两组,各50人。第一组分配了红色胶囊包装的兴奋剂,第二组则分配了蓝色胶囊包装的镇定剂。实际上胶囊里面的药粉却调了包,只是被试不知道。结果两组被试的反应都如先前所认为的那样,吃了红色胶囊的一组很兴奋,吃了蓝色胶囊的一组则很平静。可见,是他们不同的心理暗示影响了身体用药后的生化反应。就是这样,当人自认为是怎样时,他的神经系统便会传达一个不容置疑的指令,“命令”身体的生化机能发生相应的极大改变。就是说,消极的心理暗示会削弱甚至摧毁人的生命潜能,积极的心理暗示会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生命潜能。

4、新兵训练

越战时期,美国一所新兵训练营从劳教所接受了一批新兵,这些新兵肚子里墨水不多,身上恶习却不少。怎样把他们训练成合格的军人显然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训练营的军官们发明了一个“怪招”,有计划地精选一些家信发给大字不识几个的新兵,让他们学着读、照着抄。信的内容是什么呢?无非是告诉家人自己在军队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如每天早上刷牙,晚上睡前洗脚,不酗酒,不打架了等。说来也怪,一段时间后这些新兵还真的克服了原来的许多坏习惯,变得军容整齐、精神焕发了,后来有人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和实验,把这种现象概括为心理暗示效应。

§阿西效应——从众效应

这是社会心理学家阿西(S.ASCH)对从众问题研究的一个著名实验:

实验中有7人作为被试(其中只有第6人为真正的被试,其余6人为阿西安排的实验助手)。实验目的是考察群体压力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实验者每次给他们呈现一组卡片,共50组,每组两张,其中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分别编号为1、2、3,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要求被试判断,比较线中哪条与标准线一样长,进行头两组判断时,大家都选择同一条比较线,作为第6号的真被试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第三组比较时,实验助手们开始按安排故意做错误的判断,真被试越来越犹豫不决,因为他每次判断都是在听了前5人的判断之后,他感到很困感。实验结果是:数十名自己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的真被试,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判断的37%。75%的真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众压力,做了从众判断。

§权威效应:

有一位化学教授作过一个著名的暗示实验:在讲台上,他打开了一个瓶子,把一种无味的溶液倒在棉花上,并作出难闻的厌恶表情,靠近讲台的学生很快报告嗅到了难闻的气味,逐渐到了后排,也有学生说闻到了气味。这两个例子中引起的集体性幻觉效果,是他人暗示的典型。他人暗示应用最多、也最古老的是暗示与催眠疗法,它是通过暗示手段,引导求治者顺从、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从而达到某种治疗的目的。这也属于一种医患之间的“权威性暗示”效应。

§“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建立在与外界环境广泛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力量,更好地发展。

§“迟延满足”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罗森塔尔实验——皮格马利翁效应

"丑小鸭实验"可能是翻译不同。在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青蛙实验——适应

第一次把一只青蛙扔进烫手的水锅里,青蛙立即跳出锅外;第二次把同一只青蛙再次放入温水锅里,青蛙就在水中游泳玩耍。这时,实验人员在锅下添柴加温,等青蛙感到灼热难熬想跳出锅时,已是无能为力了。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