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心理百科
心理知识
心理测量
趣味心理
   
 
【4】择业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1、相互攀比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性格特征不尽相同,所以在择业的目标上不具有可比性。然而,大学生大都年轻气盛,喜欢争强好胜,且有非常强的虚荣心,在择业过程中难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有的同学常常拿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特别是当看到与自己能力、成绩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时,心里总有一个念头:“我不能比别人差”,尤其是学习好一些的毕业生更是如此,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很没面子,会被人瞧不起,为求平衡,于是将自己择业目标定位过高,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而又十全十美的工作。而相互攀比的结果便是不少人迟迟不肯签约,直到发现时,已经后悔莫及,这样的例子在大学毕业生中经常都可以看到。

2、对工作的期望值过高

在就业期望值方面,不少同学定位过高,在对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中发现,31.2%的同学要求月薪2000元以上,在就业单位意向上,部分同学一心把目标锁定在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上,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地方好,这种就业期望值也与实际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可见,当前高校毕业生往往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在目标追求上,偏重实际利益的获取。大学生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体验,对社会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等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因此,在求职择业时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较高,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重要的位置,希望在工作稳定、条件优越、环境舒适、收入高、发展空间大,并且还要符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爱好的单位就业。由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没有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接触过的单位过分挑剔,求全责备,甚至刚开始与用人单位接触就对其管理、待遇等方面提出许多不满和否定。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3、盲目依赖心理严重,缺乏择业的主动性

《职业》杂志与搜狐教育频道在2005年共同设计的《大学生就业职业指导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有52.4%的大学生找工作依赖学校和家人,其中,有39.6%的大学生在毕业时通过网络找工作,36.5%的人通过由学校、导师向用人单位推荐的方式,还有15.9%的人请求家人和朋友帮助推荐工作。而采用多种方法、多种渠道找工作的大学生只占19.7%。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受社会家庭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学习之外的事情大多由父母包揽做主,致使学生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从而养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即使在择业时也不例外。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仍存在等、靠的依赖心理,不能主动地去参与竞争,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既不积极的参加双选会,也不主动收集任何有关招聘的信息,当别人为找工作辛苦奔波的时候,他们不做任何求职、自荐及应聘的准备,依然在做着自己的“白日梦”,完全寄希望于学校和家长,他们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最终只能使自己在择业中时时处于劣势,失去更多的就业机会。

4、焦虑和恐惧心理,缺乏竞争的勇气和自信

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一些学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差,当面临毕业时,一方面,渴望获得理想的职业,另一方面,由于个人的知识、能力等自身条件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加上有的毕业生认为“四年寒窗苦,不如有个好父母”。在这样的情况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毕业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引起毕业生焦虑的主要问题有: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岗位,万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怎么办等等。这些焦虑,使大学生精神上负担过重,紧张烦躁,有的甚至产生了恐惧感,严重影响了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了参与择业竞争的热情和积极性,影响了大学生们正常的择业。

5、自卑与自负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大胆地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大胆地参与就业竞争。这种自卑心理阻碍其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就业与择业。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还有一些大学生恰恰相反,他们过高估价自己,自以为学了很多知识,各方面条件都很好,不怕没有用人单位录用自己,不切实际的自我欣赏,择业时盲目乐观,自认为理所当然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严重脱离实际,结果“高不成,低不就”错过择业良机。这种不切实际的自负心理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造成毕业生在“双向选择”过程中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常常使他们失去了很多机遇。

6、利己心理严重

在江西省针对高校毕业生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在就业区域选择的方面,93.2%的同学期望毕业后能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工作,仅有3%的同学愿意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就业。期望到什么性质的工作单位就业的调查数据显示,77.5%的同学把到公办、国有单位就业作为首先目标,而只有22.5%的同学愿意到“无保障”、风险大的民营、合资单位就业。在对就业违约的认识态度上,73.5%的同学认同“有签先签,保个底,碰到好的就毁约”的做法。当代大学生在家庭中都具有较高的地位,是家庭的中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遇事总考虑自己,不会太顾及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具有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在择业时更多地看重职业的个人利益,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性的张扬,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获得理想的个人收入”、“我自己的感受如何”等等,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学习动力主要是来源于“将来谋求个人美好的生活”,而很少考虑职业的社会价值,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结合,缺乏对社会应有的责任感。追求个人发展这本身并无过错,应充分肯定,不当之处在于现在大学生追求个人发展大都偏执于自我需要,因此在择业上形成了重视自我发展而忽视国家需要的心理特点。当代大学生敢于追求经济利益表明他们已经改变了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忌讳言利的传统习性,但矫枉过正,现在有些人过分强调经济利益,并把金钱作为衡量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要尺度,因而形成了功利色彩浓重的择业心理。

       
Copyright ©200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